它,是乐队中最便携,
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乐器。
它声音悠扬悦耳、婉转动听,
演奏它的人都焕发着一股独特的气质,
它是长笛,更是木管声部的旋律担当......
她,出生在音乐世家,
乐观开朗、兴趣广泛,
喜欢唱歌,热爱钢琴,
却闯入了长笛的艺术天堂。
她是音乐家,更是一个亲切可爱的女孩......
她是张泽婧。
它和她续写的故事,由此启程~
中国爱乐乐团长笛副首席
中国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长笛导师
雅马哈签约演奏家
2006年以全额奖学金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师从新加坡交响乐团长笛首席金塔先生,并于2010年5月取得学士学位毕业。随新加坡交响乐团多次参加乐季演出。2010年7月,她被邀请随新加坡交响乐团赴欧洲进行了巡演。
张泽婧从3岁学习钢琴,11岁学习长笛。在钢琴和长笛两个方面都曾经获得过较为优秀的成绩并在多次比赛中获奖。钢琴曾在中国-法国“咪多”钢琴小提琴国际比赛中获得五级钢琴组第一名;曾被选中在荷兰驻中国大使馆担任钢琴独奏。长笛于2001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跟随王永新教授学习长笛。附中学习期间曾担任过中国少年交响乐团长笛首席。2010年张泽婧考入中国爱乐乐团并工作至今。2015年7月,张泽婧考入德国曼海姆国立音乐学院,师从著名长笛大师Jean Michel Tanguy先生,2017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现担任中国爱乐乐团长笛副首席。
导师问答
张泽婧老师:我与长笛有一种很奇妙的缘分。我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爷爷是中国第一部音乐词典的编著者、大姑大姑父是《妈妈教我一支歌》的词曲作者。环境的熏陶与影响,使我很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这条道路。三岁开始学习钢琴,凭借较好的天赋,一直名列前茅。加之对钢琴的厚爱,我一度认为未来我会成为职业钢琴家。直到11岁,我以优异并完全可以考入的成绩却落榜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专业的选拔,很客观的原因——我的手不够大!考试结束后,赵屏国老师(郎朗的老师)对我表示了遗憾与惋惜,而这一切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挫败与打击,也因此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整,我差点儿学习打击乐。机缘巧合的一天,父亲的老同事刚好带着乐器来家里做客。我的好奇心在这位姐姐的鼓励下,吹响了人生的第一声长笛!而那次做客也成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节长笛课。后来,因为看到了一幅金发女郎吹长笛的画作,如此唯美,便更加坚定了我转学长笛的信心。但引路还需恩师,这位姐姐又将我引荐给中央音乐学院王永新老教授。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职业道路上与钢琴失之交臂,但我却一直深爱着钢琴这件乐器。所以,直到我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长笛专业时,我仍然没有放弃,时常主动给同学、老师弹钢琴伴奏。也或许是从小学习钢琴的原因,我学习长笛上手非常快。
小编:您现在怎么协调每日的练习与演出?
张泽婧老师:我现在属于职业演奏的阶段,这与学生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学生时代,你可以主动投入大量时间去练习,而现在我们是“被动式”的练习。每天从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在团里排练,很多人可能会满足于此,下班后就去过自己的业余生活。但在我看来,这恰恰就是业务水平的一个分界点。尤其担任声部首席或副首席,你需要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不仅要完成声部演奏的任务,还要保证个人solo的展示要有个性、有感染力。尤其管乐演奏,一个人担任一个声部,这便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多听、多练。
我认为开声对管乐演奏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团里工作十几年了,一直保持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团热身练习,这样才能保证我更好地投入到排练之中。下班后再抽出两三个小时自主练习,对于这种习惯贵在坚持。我特别钦佩我们团里的一些老首席、资深的演奏家,他们不仅能很好地完成团里的演出任务、私下的教学任务,还能保证每年开1-2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这种毅力、坚持与状态,感染、激励并督促着我,时刻不松懈,努力精进业务!
张泽婧老师:从初学音乐的孩子到国际上大名鼎鼎的演奏家,大家面临的第一大困难就是怎样才能保证在舞台上的演奏达到与平日练琴时同样的状态与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健康的体魄。一个好身体对演奏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的身体状况会直接影响你的演奏与表达,否则将会大打折扣。对于管乐演奏员,气息是演奏的基础,所以我们更加需要通过平时多运动来提高肺活量,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的演奏。
其次,技术过硬、烂熟于心、把握风格。很多人一上台就容易紧张,甚至无法正常流畅的演奏,技术技巧上大打折扣,就更不要提音乐的表达了。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台下的练习要达到台上演奏百分之二百,甚至三百的水准才能保证舞台上的自如。第一,攻克所有的技术难题,能保证台下连续演奏十遍,甚至更多遍都不会错;第二,在台下练习时要达到倒背如流的水准;第三,无时无刻沉浸在音乐之中,多听、多看、多学习各位大师的演奏,找准并明确自己的演奏风格。
再次,及时适应气候与时差的变化。作为一名职业演奏家,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你都要时刻保持最佳的状态去适应,时间、地点、气候等等,这都不能成为你演奏不好的借口。这是我大学的导师、新加坡交响乐团长笛首席金塔教授一直告诫我的。印象很深,有一天早上七点,金塔教授给我打电话让我马上来学校,把长笛所有主要的乐队片段演奏一遍。那时候我还没有睡醒,整个人都是懵的,于是上台后我吹得一塌糊涂。这件事情也彻底改变了我演奏上的思维与观念。
最后,主动式学习,基本功的练习尤为重要。中国的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前期学习非常好,到了后期就比不上国外的学生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生早期学习大多是被动式的接受教育、压迫式的反复练习。而国外的学生更多是主动式的学习,较好的自控力促使他们为了学而练。于是,到了后期,我们的学生回课就变得很机械,甚至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但国外的学生就会更严格严谨地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这种观念的差距也促使了我们程度上的差距。
张泽婧老师:在给爱乐青少交的课堂里,尤其最开始的课程,我观察团里同学们大多还处于自我封闭且被动式的练琴状态,他们自己能较好地完成作品,却不知道如何自如、融洽地与其他同学协作。但事实上,在交响乐团里,我们需要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协作能力,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融入。比如,能及时应对乐团更换指挥;适应乐团新老乐手的演奏习惯,并做到与乐手良好的配合与协作,而非一意孤行,等等。另外,在乐团里,你个人的音准并不代表乐团整体的音准,适应、贴合整个声部,甚至乐队,这样才是真正的音准。这与个人独奏是完全不同的。
从演奏作品出发,我们需要主动自发的去了解乐曲创作的背景,把握乐曲的风格,掌握乐曲的速度、力度、表情,等等细节的处理。这样不仅能增强我们排练演奏的效率,更能增强我们对乐曲的兴趣,从而能够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帮助我们更有益的诠释作品。
关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举一个例子,马勒《第五交响曲》开头小号solo片段。这个地方描述的是一个葬礼的场景,所以在演绎这些音符的时候,重音的把握就很关键。因为葬礼中抬的棺材太重了,所以他们的重音反而是落在最后一个音上。那么,不了解这个背景,就很容易把握错。
张泽婧老师:可能在我刚学长笛的那会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高尔威,他就像我们心中的大神。但当我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大师,甚至我身边的演奏家们,他们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值得我去学习借鉴,所以就好像没有一个特定喜欢的对象了。
就像我大学的导师金塔,他身上那种自律、潇洒的气质却让我非常崇拜。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做一小时瑜伽,热水澡后读晨报喝咖啡,然后背着小包、骑单车、吹着口哨来给我们上课。完成在学校六七个小时的教学后,晚上跑到音乐厅排练、走台、演音乐会。这种精力充沛、阳光灿烂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我。
我特别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这在音乐的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更开朗、开放,甚至张扬一点,或许这对我们演绎作品个性的表达会更有帮助。
所以,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汲取不同演奏家的身上优点。不一定仅仅局限在技术上,认真、细心、勤奋、个性、魅力,等等。反而,我不太喜欢那种特定的喜欢,并一直模仿、效仿一种状态的演奏。
张泽婧老师:进入乐团的这些孩子,都是达到一定程度且具备一定水准的。通过中国爱乐乐团导师们的指导,我们希望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思维、培养专业的意识,从而把他们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一开始接触爱乐青少交的同学们到现在,我认为他们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刚开始上课,孩子们不知道用笔记录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懂得如何校对乐团中的音准,对首席与tutti的分职完全没有概念,等等。但最近一次给孩子们上课,他们已经非常主动、有意识地明白在乐团里如何有效地进行排练,并已经能很成熟的演奏整部作品了。这种良性互动的训练状态,就是孩子们在乐团中最大的收获与成长。
张泽婧老师:“没时间练琴”,目前已经成为孩子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还没上课就先给老师打预防针。我想对每一位学习管乐的孩子们说,所有的基础都是建立在长音之上。但凡有一点时间,哪怕只有十五分钟,每天记得练习长音。你可以不练乐曲,但一定要练习长音。这是一种状态的保持,它就像你跑步要压腿、唱歌要开嗓一样。我们的肺是有记忆的,肺活量需要每天的练习,一点点打开。
另外,就是练习音阶。多听古典音乐,少听流行歌曲,时刻保持良好的音乐状态。
学生眼中的张泽婧老师
张子言
张老师是一位富有活力也很有耐心的老师。她对我们的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都认真负责,能给出详细的解答。
演奏作品之前,张老师会为我们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也明白了什么地方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有些地方不能盲目地进行音乐处理。另外张老师的课堂逻辑条理十分清楚,比较偏向于基础方面,大到平时长音、音阶的练习,小到每一个乐段的困难部分,她都为我们一一讲解如何练习和更有效地练习。
在排练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部分,她会为我们做出示范、鼓励着我们并且和我们一起慢练直到把它攻克下来。虽然平时和张老师一起排练的机会不多,疫情期间也只能通过视频的方式听老师讲课,但是她的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肖清扬
张老师非常有亲和力,她上课前会认真地了解声部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并常常和我们交流自己学生时代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学习演奏法和音乐表演技巧。
在乐团的分声部排练中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演奏水准,更能收获许多日常练习的干货。而在网上云排练的过程中,张老师则特别强调并教授了我们许多实用的基本功练习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乐团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们风格各异,但认真与负责、细致与耐心都是一致的。我很喜欢张泽婧老师,希望还能有机会接受她的指导。